疼痛與結構的關聯

猜猜看?誰比較痛?

案例分析:

  1. A病人: 核磁共振顯示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輕微脫水。
  2. B病人: 核磁共振顯示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之間的椎間盤嚴重異常,且伴有滑脫。

結果卻是A病人痛不欲生,無法彎腰或久坐;B病人只有輕微腰痠,生活正常。

重點:
影像異常與疼痛程度不一定成正比!疼痛可能與發炎反應或大腦的活化有關,而不完全是結構問題。


結構異常不等於疼痛原因

研究證據:
1994年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研究指出,64%無症狀者在核磁共振顯示椎間盤異常。日本曾經針對1211位健康人做頸椎的核磁共振,發現高達87.6%的人有椎間盤突出,但他們都毫無症狀!美國針對3110位健康人做腰椎的核磁共振,發現二十多歲的人有37%,八十多歲的人有96%有椎間盤退化,我再次強調他們都毫無症狀!因此,疼痛與影像異常的關聯可能只是巧合。

結論:
疼痛未必來自於影像顯示的結構問題,盲目執著於結構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治療或手術。


如何解釋影像檢查結果?

為了減少病人的焦慮和過度治療,華盛頓大學神經影像學家建議在報告中加入:

“上述發現常見於正常人,需謹慎解讀是否與臨床症狀相關。”

此舉有助於:

  • 減少病人焦慮。
  • 降低過度用藥與重複檢查需求。
  • 鼓勵患者尋求運動或復健治療。

非典型症狀與疼痛

有些病人出現癢、震顫、抽筋、燒灼感、發冷發熱、皮膚變色等症狀,往往不是純粹的結構問題,而可能涉及:

  • 發炎反應。
  • 自律神經失調。
  • 情緒或壓力因素。

如何判斷疼痛是否與結構無關?

以下情況提示疼痛可能源自非結構因素:

  1. 接受專家治療無效。
  2. 伴隨非典型症狀:癢、震顫、抽筋、燒灼感等。
  3. 治療後短暫改善又復發或惡化。
  4. 與其他身體症狀並存(如經痛、腹痛、疹子)。
  5. 在壓力事件後(如搬家、離婚)症狀加重。
  6. 影像檢查結果與症狀嚴重度不符。

可能的疼痛原因(非結構性)

根據Klinghardt Academy的ART系統,疼痛原因可能來自七大因子:

  1. 毒素: 重金屬、化學物質、病毒感染。
  2. 營養素缺乏與生化失衡: 荷爾蒙或代謝問題。
  3. 結構異常: 包括筋膜、核心肌肉失衡。
  4. 能量紊亂: 疤痕、經絡堵塞。
  5. 食物不耐受: 麩質或其他過敏反應。
  6. 地場壓力與生理壓力: 電磁波、水土不服等。
  7. 情緒創傷與心理因素: 壓力或情緒創傷引發疼痛。

慢性疼痛的首選治療

2018年《刺絡針》雜誌指出慢性下背痛的有效治療包含:

  1. 維持活動。
  2. 衛教與疼痛認知。
  3. 運動治療。
  4. 認知行為治療。

總結:如何正確面對疼痛?

疼痛的來源可能是多因素的,包括結構、生化、情緒等原因。

  1. 排序問題: 尋找疼痛的根本原因,避免過度關注次要因素。
  2. 專業評估: 需要專業醫師和治療師協助分析。
  3. 循序治療: 從結構問題開始排除,若無效則轉向其他可能原因。

建議: 若接受增生療法、神經注射等治療後效果有限,請考慮其他因素,如毒素、營養、壓力或情緒影響,尋求綜合性評估與治療方案。